王鳳儀夫子 降 105‧11‧12
述論:相由心生
所謂「三日不看書,面目可憎」!
其意即因未受薰陶,乃致心念動輒邪歧;心一入魔障,即顯現於面目眉宇之中,使人一見,即覺其人或市儈、或邪惡,諸此種種,莫不由心而生,乃顯現於外。
相對然,語云:「誠於中,形於外」,乃緣於其人至誠常存於內心深處,則其舉手投足之間,莫不蘊涵仁善之氣,使人乍然親近,即能察覺。
世人若有常覺自身不具人緣,或多數人常有敬而遠之,則自身必要檢討內心深處:
是否常常自私自利,長期以自我為中心?而與他人不論相處、言行之際,多有扞格?如有此情形,當必要確切省察!
一旦發覺人際因緣已惡化而明顯之時,當應立即由自身內心去做改變,
譬如說:多行公益、助人危急,甚至主動與鄰里作灑掃等公益工作,如此,一者強制自身內心以仁善作涵蘊,乃可使自身言行充滿溫馨祥和,則面相亦隨之而改。
所謂「識人之明」者,絕大多數是由面相觀察。
我人面相之和祥仁善、或窮凶惡極,則與內心所專注之念想有關。
故眾生、甚至修行之人,當要時時省察自心是處在仁善或邪惡,則必定反應在面相上,進而影響人際因緣!願勉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