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7月25日 星期二

本質?

本質。。。 羅浮菩薩 降 106‧7‧1   述論:本質   昔時先秦時期,有二位大思想家,即孟子與荀子;此二聖對人性之看法,是迥然而對立。 孟聖曰:人性本善,荀聖曰:人性本惡。 是以故,後世對人性之善惡所本,即乃依此二聖思想、學說而衍生。    吾今夜,不是論斷人性本善、或本惡,乃是闡述,不論人性本善或本惡,其本質是什麼? 二聖對人性之主張,雖然對立,但取向有一共通點,即認同需要由仁義禮智等,加強教育。 因為,孟聖認為人本具仁義禮智等善性,只是需要加強教育;但是荀聖認定人性本惡,因此,必要加強道德仁智禮義等之教育。 至此,二聖只是對於以在世上所行善惡之針砭,認定不論是善是惡,均需加強道德教育, 否則,縱然人性本善,不知善為何物,若屬人性本惡,不知仁智禮義,不受道德束縛、規戒,則如脫韁野馬,世上盡皆惡人。    然則,人性之本質是什麼?眾生依二聖之主張、學說,恐亦不能完全明瞭。 ※※ 所以,吾直言論斷人性之善惡之本賦,乃來自夙世造作之業障。 試看眾生,有仁慈悲憫者,有善良、知書達禮者,有寧捨自身性命而救人,但也甚多自私自利,更有凶心惡膽,為非作歹。 雖然,此乃後天環境及學習過程中,重要之關鍵。 ※※ 但是,在出生之前,十殿輪轉之際,已經明確註成;今生因善惡業,所形成心地仁慈善良或窮極凶惡。 換言之,人性本質上,在投胎之際,已形成善、惡之賦性,只不過,是窮凶極惡,或者善良慈悲, 可在道德教育過程中,使此本性扭轉,或者薰陶學習而有改變。    因此人性本善或本惡,其關鍵是在投生所形成善惡業, ※※ 職是故,眾生當下廣行善德,即是為未來世,形成性善之關鍵動能 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