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
醍醐灌頂。前序言…
醍醐灌頂~前序言…
序
諸葛武侯 降
中華民國101年7月15日
歲次壬辰年五月二十七日
聖示:爲《醍醐灌頂》壹書作序。
注釋道學名詞,解答生活疑難的文章,通常參雜著生活閱曆及獨到的見解,所以針對性的道學名詞解釋琳琅滿目,而使學習者莫衷壹是 。
然則道學名詞是攸關是時的時空背景,所以援引至時下學習的修學者,往往以偏差的解釋陷入道學執著的窠臼。
修學行持與生活處世其實是息息相關的,因爲修道是實踐道學的功夫,然則世人難以離群索居,所以常在修道與生活中矛盾,因此使道程窒礙難前。
況且人人生活環境不同,有者生活在虔誠修道家裏,有者夫妻長幼信奉不同教派,更有者因爲家人阻擾無法接受道學陶冶,林林總總的情況都必須藉由智慧排解。
啓蒙智慧仰賴名師指點,並因材施教才可突破窘境,邁入道程。
比如:昔時孔子教導冉有處世必須奮勇,因爲其作風過于進取等等,都是因材施教的佳例。
所以上蒼爲矜世人之愁,降世《醍醐灌頂》,旨欲排解生活與修道的沖突,俾以精進,早日回鄉。
醍醐者,酪之精也,借代爲智慧的結晶。
《醍醐灌頂》即藉由啓蒙的佳話,俾使世人轉識成智,排解生活困擾及道程阻礙,早獲清涼覺悟。
佛家將醍醐喻爲佛性,而佛性人人本有,亦在啓蒙與否的關鍵。
所以本書降世,必可成爲修道窒礙者之指南,更可成爲精進道程者精神,
知識上的資糧,因而寶書降世必是洛陽紙貴。
簡言幾語,光贊篇前,以爲序。
諸葛武侯降序于
無極證道院.武廟明正堂
天運壬辰年五月二十七日
。。。。。
序
元始天尊 降
中華民國101年7月29日
歲次壬辰年六月十壹七日
聖示:爲《醍醐灌頂》壹書作序。
【道生壹,壹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】
派生出世間萬物,道是看不見,摸不著的,無聲無息,超越感覺的實體。
道是有物有象有精在其中,但是有物歸于無物,有象歸于無象,從無至有,自有還無,所以未窺道妙者,以爲道是玄之又玄,因而裹足不前。
然則道是無所不在的存有,生活點滴處處是道,世人不用親近卻已然徜徉其中,只是見解不壹樣,無法細悟個中道理,乃致于生活茫然,無法自救。
天運之行亦在道中,只不過配合陰陽産生禍福,比如:運在陽則天庥降福,運在陰天怒降災。
世人如何明解天運在道之行?唯以培植陽剛正氣,契合大道運轉,方可趨吉避凶。
但道之淵博廣大,又令世人膽怯親近,且又緣于道學闡揚由壹成十,由十成百,萬萬千千之解釋已成世人之絆腳石,因此上蒼爲正視聽而垂憫降世本書。
《醍醐灌頂》針對世人聖凡間之疑窦,加以平淺的闡述,以期化民成俗,由俗入道,以期達啓迪作用,俾使人人知【道】而修。
開著之先,聊述幾語,希盼完著後普傳世間,是爲序。
元始天尊降序于
無極證道院.武廟明正堂
天運壬辰年六月十壹日
。。。。
序
鴻鈞老祖 降
中華民國101年8月5日
歲次壬辰年六月十八日
聖示:作《醍醐灌頂》之序。
善則上升天堂,惡則下墜地獄,乃是不變之真理。
世人降生紅塵曆經輪回,人生之過程生老病死,尤以死最苦,因而世人貪生懼死,既然貪生懼死卻又不守善道,居中曲直,乃大哉問也。
超脫生死不外乎修養自性,自性修養啻要貪妄不染,自性又不迷,精神不亂,庶幾成仙爲佛之列。
然則世人既不撥草尋根,且複作孽自亂,尚以死後無靈自居,乃至肆無忌憚,生前享樂,罔顧死後之苦,又何苦來哉!
天幸鸾門以神設教,崇尚儒學廣著文字,推遠至廣,善緣締結,且幸諸天聖佛不忍玉石俱焚,紛降世間,苦口婆心,拯民不知不悟之迷癡,俾使覺醒黃粱,早登彼岸。世人逢遇殊勝,豈可再作壁上之觀。
理當踐行大道真理,方不負天德也。
由古至今,人從母胎誕生,或男或女,或生富貴貧賤迥異家庭,雖言均屬因果所造,然于大道之下人人平等,各自生活環境不同,所生之大道疑窦亦是因人而異。
是以上蒼委聘長生大帝,針對道學與生活之困難提供解惑。
因此《醍醐灌頂》並非富貴之人之專書,而是立于天下者均應捧抱研讀。
寶書開著,略獻幾語,以爲序。
鴻鈞老祖降序于
無極證道院.武廟明正堂
天運壬辰年六月十八日
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導論
長生大帝 降
中華民國101年8月19日
歲次壬辰年七月初三日
再高深絕妙的道學,倘若無法融入且運用于日常生活之中,則如巧婦難爲無米之炊,無法溫飽,無法圓融道果,
遑論世人求道學問者,日益缺乏明師指引,而壹味的沈迷于五光十色的生活。
如此惡性循環,終將以魔爲道,以道爲非,墜入永世輪回。
天地遼闊,有其大之美,四時周替,有其序之輪,萬事萬物皆有根源而成長,成長按照順序規則,這就是【道】。
覺者省察存養洞徹道理變化,實用于生活。
然則普天之下,覺者複有幾位,因此迷者渾噩,難以自拔,不知【道】更遑論運用【道】。
如何識道?如何守道?如何得道?
既是道則必有經緯脈絡可循,道難以言盡,僅賴遮表之方式呈現。
是以,世人難窺其妙,更有舍道不學者,實令感歎。
【道不可言,言而非也】,既有限制,卻欲使世人明白,唯以鑲嵌于生活,藉例闡述。
是以上蒼垂憫,急挽狂瀾,聘吾著此《醍醐灌頂》,即是將生活智慧契合大道,
使世人在暗昧流轉變化的道中,尋得明燈,按索攀爬回鄉。
無思無慮才能識道,無居無事才能守道,無途無徑才能得道。
是以,道在生活,應是無有貪求。
生活于道,亦當不有執著,生活與道學脈脈相承,只要用心體悟,必可省覺平素生活以然運用了道學,
只是是否貫徹始終,所以世人識道容易,守道,得道便應藉由本書提點,貫徹而行。
。。。。
。。。。。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