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3月9日 星期四
因果命程定論~16,17,18
因果命程定論…16,17,18
16
觀音菩薩 降
第十六章 晦運之牽引
晦,不是僅僅壞運而已,是已到了倒楣禍事,甚至災凶,才能謂之晦暝
。台灣有句俗諺:「人講不聽,鬼牽就去。」這是典型晦運當頭。
眾生在日常間,應可見到如此事例:譬如父母尊長、兄弟姐妹勸你不要
做,但你卻偏偏聽信他人的話去做,因而闖禍肇事,甚至惹出一大堆麻煩事
。最淺顯的例子:如今青少年喜歡飆車,親長勸之不聽,因而傷害他人禍及
自己。另有好言相勸,譬如不要去做冒險、或投資,但你聽不下去,終於傷
身耗財。諸如此類,很多是你已在晦運的運勢之中,應當要謹慎。
吾綜觀眾生,在晦運出現之際而身亡、或重傷、或巨大損耗中,都有一
種現象,即是當事人在未發生此晦運之前(最長三日、最短前半分鐘),都
會有心神異常不寧,較好者旁邊也會有人做忠告,甚至有者可以得到神司的
顯化(或點化)。這說明人類有一種潛能,可以偵知(或察感)浩鉅而凶惡
的能量即將出現在自己周遭。(原本動物即有此潛能,只是人類因酒色財氣
等等後天染著,致使此潛能大幅退化。)然則,晦運亦是果報的一環,它要
出現的時候,意謂者當事人的因緣已臻成熟。(不論此生是善是惡,累世的
因果仍會成熟,只是遲速之分別而已。)
所以,要避開這個晦運,有三個方法。其一、他人之忠告要審慎考慮。
(因為這有可能是你累世善福也成熟了。)其二、他人重大的邀約,不論是
出行或財務往來,也要審慎考慮。(因為這可能是你累世惡業成熟了。)其
三、就是最老生常談: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。所以,立即發心向善,當
晦運臨頭時,縱然不能全部化解,至少不無小補。
。。。。。。。
17
觀音菩薩 降
第十七章 賦性之由來
俗語有云:「江山易改,本性難移」。此一本性,天性乎!人性乎!所
本何在?答案很簡單,即是累世業力之牽引,乃致形塑深入靈神之識性間。
於是乎,呱呱落地之際,即會循此既定模式發展出其人之個性,或曰習
性。人有本能,即為潛能,那麼,本性即是賦性所潛在之能量,此一能量,
當然即是各個在累世之中所造作諸善諸惡之業因,眾生應當時常聽到某人被
形容成餓死鬼投胎,那麼好吃,當是如此。
《佛說三世因果經》中,即是本然相對,譬如「今生貌美是何因?前世
佛(神)前供花人」;即是造此善業,得其福報。中間形成之動力,即是其
善業入識海,附諸阿賴耶識,直至再投胎時,此善業緣熟而發展。那麼是否
有例外呢?當然有,只不過這種例外,不是根本消滅此善業之福報(當然涵
蓋萬千善惡業所將發展之報象),它只是在累世因緣之成熟次第,尚有落差
(其關鍵是在重業,包含大善之業因,依其今生投胎之客觀因素,即後天成
長環境所影響),是會有隔世或者隔數世才成熟,但絕不會不成熟、成形。
故許多眾生在查知自身因果之際,赫然發現自己今生之習性,與過去世中某
一世幾乎是翻版,原因即是此一業緣已植入識海,賦於阿賴耶識(即為靈魂
所含藏,再怎麼輪迴,也是此一靈神,故阿賴耶識之種子識,必定會成熟)
。
綜此而言,如《因果經》所言: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來世
果,今生行者是」。甚願眾生在當下,賦性有連自己都不甚滿意時,切要及
早警惕,莫再造未來亦如是之果報,而多行善福因緣,以利未來得有獨厚之
賦性。
。。。。。。
18
觀音菩薩 降
第十八章 善牽惡引之分別
善者,其為至德而正;惡者,重濁而孽。故,善清輕;惡重濁。
能量屬性,重濁則易蔽障清輕,緣於是故,在輪迴果報中,惡業易顯現
,善福則較需動力牽引出現。所以,眾生在日常中,常會感覺為何好像舛運
不順特別多,而善福平順比較少。除了上述原因之外,最重要的原因,卻是
屬於人類的通病—好要更好,稍微受點苦難,動輒呼天搶地。因為善福好報
出現時,你不會特別感受,反而會要求更多;但是稍微受到苦難,你就會感
到不平,好像你受到的苦難比別人頻繁,當然這是錯覺。
人之一世,縱然福報深厚,也會遭遇許多不順,所以俗云:「人間事,
十之八九不如人意」。為何在輪迴果報中,重濁之惡比較容易顯現?因為惡
業是會有加諸於他人。換言之,惡業是有外力加重,所以集結他人之怨恨冤
業,乃致在輪迴中,可以很容易就引發其成熟的事迹。相對,善也是施於別
人,為何就不能形成集結外力而成熟?原因就是人不懂得感恩。別人對你好
,你會認為理所當然,甚至會扭曲成人家有求於你,所以善業的凝聚不足,
也就形成其爆發力之不足。所以,才必要有動力加以引發。其動力又何在呢
?最簡單譬喻:一顆種籽入土之後,必須用心加以加水呵護,甚至萌芽之際
,尚需注意水量,此一過程,正如善業顯現需要用心去做。每一個眾生(包
含法界諸途眾生亦然),在累世間都會有善業,只是它什麼時候成熟,什麼
時候會對自身有助力,就要以善去牽引。正如果報之對治,乃有我佛說法八
萬四仟法門對治八萬四仟煩惱根,此一對治即是牽引善業之動力。
因果是一個邏輯,它必定有脈絡可循,絕非天馬行空。眾生在人生過程
上,不論是在修行領域或是士、農、工、商,它不會因此有增減,一定會依
業緣成熟而顯現。差別只在你如何去減輕惡業的成熟,而加強善業的出現緣
機,可以不用因為對它不理解,而產生畏懼及恐慌。
。。。。。。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