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月22日 星期日

地母至尊:7,8章

七、 問:「地理」以及「風水」與現世子孫有何關係?   地母曰: 現在談「地理」與「風水˙」之說,並不是時候,天地將有磁場的大改變, 善惡將有明確分判之期,是福是禍,全靠自己打算,有處處吃香之人,亦不少反勝為敗之徒,正負倒懸,貧富互變, 天火地水,吞雲吐霧,善者忙中有路,惡者計算有誤,天窗大開,地府亦迎, 陰陽有別,喜樂分明,人世無他! 多行善事,紅光滿面,光光相引,羔羊出迷。    偈曰: 三七乾坤山水兌,雷火風動草木偃。 紅旗赤白光明王,天機明悟中有意。 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 Xxx 八、問: 台疆寶島五穀豐收,家畜繁盛,可是外國;如越南、高棉、印度......地區還有餓死之人,甚至於到了吃人肉的地步, 但是反觀寶島眾生相,靡費糧食,餐廳林立,桌桌佳餚,食不過半,很是浪費,如果長此以往,將有何種報應呢?   地母曰: 寶島,是受地母所寵愛的!       這是因為本土居眾,有善氣,而感應福報之故也。       可是最近幾年,惡氣有急速增加之現象,有意與善氣爭勝,這種現象就是眾生享樂太多,不惜五穀,濫宰生靈,以致於陰惡之氣,瀰蓋天空,遮住道光寶氣也。       有福反而是助長惡緣,地球漸啟戰禍,地母不希望眾生感染此種惡氣,知福惜福才對呀! Xxxx 本堂文衡聖帝 登台    今日來談談出刊、助印善書有何功德?    何以謂之善書?就是以忠孝為原則,而能啟發人心,使觀是書,而領悟天地間的道理,於日常生活奉行倫常之事, 為達到挽救不良社會風氣之著作,皆是善書也!    現在仙佛倒駕慈航,飛鸞著作,為了是什麼?乃是為輔化教育之不足,端正社會上不好的習俗,闡教五倫新義,故皆可謂鸞著之善書!    現代人不比古時,國民教育普及,文盲已經很少見了,善書流通之處,都能造成一股修善之清流,其助印之功德, 亦傳佈淵遠,救人性靈,有甚於一世間救人之命,此何說?因為性靈開悟,可超拔萬世元神,而醫人之病,亦不過是一世之功。    教會人士,開醫院,不只是救疾病之苦,最主要的,還是傳福音之佈道,這才是著眼之處呀!    故有偈曰: 一世勸人行於口,百世化人修以書。  印贈修功樂善居,天真勸世感心舒。    所以說,最好的救人方法?不妨是先救他的「命」,再救他的「靈」,即是先濟急周貧,然後導之修善,才是真正完美之事。 傳佈善書鸞意,可以救人「心病」,心病除,百病消,是救世根本法門也!    無量傳佈,便有無限功德,此善書可貴之處也! 。。。。。。 Xxxx 玉虛童子 降:    上蒼著作此本釋疑寶卷,就是希望修道人,能明白何以謂之修道,修道的意義是什麼?所發源的動機在何處? 並不是要各位求靈動之事,訪神秘修行之奧,而是由生活之中,領會真正合理的修行方法,印證修道心法也。 庚申年一月十一日 降跋於八卦山天真堂 。。。。。。 無極至尊王母娘娘 降    此部書出世,乃為了明確,告訴眾信,修道原則,亦正是三曹擬定之真章也。    故眾生觀是書,應該廣傳鸞昔,協同道修,合群辦道,以救時急。    若是修道魔亂,不能靜定元神,乃是業障深重之故。    有財力者,不妨多方助印此寶卷,無財功者,更宜宣講,只要是精進有恒,其無極靈光煥發,消冤還債,超拔亡靈,吉神相隨,護法常持,逢凶化吉,消災解厄,智慧啟悟,可明七世之惑矣! 庚申年一月廿五日 降文八卦山天真堂 。。。。。。。。 釋迦牟尼佛 降   庚申年五月初一日    佛學的理論是不能離開事實, 所以六祖壇經:「菩提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;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」 就是說: 要覺悟真正的佛法,絕不是捕風追影,在虛幻不實的經義中可以求證明道也,必須用人事牽繫之暴亂動搖當中,磨煉真性。    佛眾出家,亦必得,體念這一點,不要存有隱姓埋名,不理世塵的觀念,若是這樣,則天地養這種人何用,與行屍走獸何異,更如何能發出:「眾生度盡,方證菩提,地獄未空,誓不成佛」大願呢?    吾佛,教人戒殺生,乃是佛眼觀察眾生,無有高下,大至人命,小至螞蟻,皆不得故意殺害。 但是,此中有大原則在也,佛陀主張殺一人而安天下,或殺一救多人時,在所不戒,反而是,應殺不殺,假仁假義,姑息養奸,造成大患,小慈而生大禍害,亦是不明佛法、戒殺真意。    此時,應殺者殺之,不但無罪,而有大功。但是,佛教開殺,應有原則性焉。    一、該殺或被殺,不得有怨敵之心,而須有護法、濟世之想。    二、對該殺之人或生物,有憐憫同情心,可憐他們為業障,五蘊蒙蔽良知,枉入邪道,為免其多造殺業,入無間地獄之故,令其身死,現在殺他,其實是度脫他,今天恐其一再墮落,又無法勸他悔改,不得以殺止之。    三、今日開殺戒,是為了解救廣大的生命財產,以及百姓道場的安危也,雖殺人不樂,亦毅然殺之。    瑜珈論菩薩戒本有云:    「如是菩薩見劫盜賊,為貪財故;或復欲害大德聲聞,獨覺菩薩;或復欲造多無間業。我寧殺彼墮入地獄,終不令其無間業成,受無量苦;如是思惟,以憐愍心,而斷彼命。 由是因緣,於菩薩戒,無所違犯,生多功德」。    所以,今天吾佛降下此文,並非佛教主殺,而是修行、信佛、拜佛,應該明白事情的因果關係,了解戒殺真正意義。   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