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
再釋疑寶卷。26~29
26
二十六、問:修道人必須吃素嗎?
老母曰:
※
素心之人,即有素食之實,
※
凡人吃素,若不因慈悲發心,則無修心之意,只可謂之不食葷而已。
吃素的原因何在?
一、乃是因為慈悲不殺之故。
二、因發願持齋,願力護持之故。
三、明瞭天地萬物因果關係,四生六道,莫不是親朋好友,食畜生肉,猶如吃親友人肉,故不敢開葷也。
四、保持靈體清瑩、氣順神清、思想純精,乃因為無眾生肉債之故。
五、現代人怕血管硬化、血脂肪太多,而改葷持素。
六、因信仰宗教,戒律所定,不得不從,而持齋。
※※
濟公持齋,以素變葷,外示世人,破持齋之迷是何原因?
吃素;本是天地之間一大美好之事,
奈何有無明眾生,外現齋像,內心肉行,乃其未了悟,「齋」之真意,
※
以為吃素菜便是持齋,世俗人心好名,吃素是不著名相,卻還有不少了為了吃素而著相,以為清高於人。
※
吃素的人;必須是明白吃素的意義才是真素。
一、要有慈悲之心,觀想眾生淪為魚肉之苦。生殺不絕,輪迴不息,何時了緣。
※※
二、持素,不必固執素食之相,隨緣方便,有如六祖之「鍋邊菜」,才可以打開引人入道方便之門也。
三、素菜,不可刻意加上「豆雞」「豆鴨」......之動物名稱,而喪失「齋食」真意。
※※
所以吃素,若是不加上「慈悲觀想」,效佛修心,並不謂「持齋」,而只是「素食者」而已。
※
修道人,既然明白「持齋」的道理,就須先由「戒殺」牲品為下手的功夫,進而清素餐食,
※
再則了悟「戒殺慈悲,心悟入齋」的真意。
老母所言;並非一定原則,須要依「因緣」、「業識」、「方便」為權變。
這是怎麼個說法呢?
例如:欲度葷食眾生,必也權宜入葷,漸而導化,自然人人可親,能轉迷成智,此乃因辦道設想,含「慈悲普渡」真心,
故食葷不成葷,乃「心齋」也,所以肉食入口,自然甘露洗淨,頃刻化成「清素」矣!
※※※
又西藏地區,畜牧發達,吃素成為富人奢想,
身為修道之士,豈可因此特別「享受」,
所以懷抱慈悲之心,殺牲食肉,默禱往生,乃因畜牲奉道之故,使大眾修士,得以成道,此並不謂「殺生」,
而是因護道而亡,若是修眾得有道果,則如此牲魂亦隨而往生,
此與祭孔之古意,有穩合焉。
釋迦勸人戒殺生,卻有一世,下生兔身,投身虎口,以救其飢餓之危,難道是犯殺戒了嗎?
非也,此乃慈悲應化爾。
又於國難當前,敵人進侵,英勇戰士,執槍以擊之,殺敵無數,是否也是「殺生」乎?
※
此不謂之殺生,而是護國保民也,亦是「慈悲」之轉變呀!
因為國亡必有大殺戮,道場必淪為鬼域,這時候的「戒殺」以及日常行持之慈悲心,已變成保家護民的「菩提行」了,
槍彈出口,想到的只有「國家」「社稷」「救百姓」「護道場」,故不可與「殺人犯」相等視之。
所以說;修道人,必須抓著中心信念,多領悟修行的真正道理,不要死讀經典,惑於文字,而成為「迷信」之人。
※※
修道人,是「活動」而「進取」,有思想、有抱負,不是聽一句學一句,死硬不通之人,
※※
必須是開發經典之中的真正內涵,才能與聖賢仙佛相互靈通,取彼心為我心,則修道不為名相所制,成為真正自由自在之真人。
。。。。。。27
27
二十七、問:修道人必須歸依何種教派嗎?
※
老母曰:天地間,只有一種教,
※
就是大道之教,五教法相,乃應化方便,並不可以加以分割,搞得現在天下大亂。
故修道人,以「理」為教,奉「聖賢」為師,習先賢聖王之道為修行心法,歸依教派,不為教義所惑,才是修道人本色也。
今日降此寶卷,即是為有心修行的人而設想,故眾修不論何門何派,但記老母之言:
教派有別人為遷,無為大道心法煉。
五教應化皆是緣,同源道一水火牽。
經典出世自昔時,現代修行嫌落伍。
不著文字破迷濛,了悟經中啟悟新。
。。。。。。28
二十八、
問:修道人是必須避免婚姻嗎?
老母曰:
修道人,是不可以逃避婚姻的,緣份來到,逃都逃不了,依照自然因果律,不可免強自己,但順因緣,就可以的呀!
有緣則聚,無緣則散,夫妻結合,有若陰陽相配,與修道並不違背。
※※
家庭之中,芝麻小事,煩瑣雜事,皆是修道助緣,乃今世消業障,了因緣的大好機會,
所以老母,把道場設在「家裏」,就是這個地方,最容易試煉修道人的本性,因為外表上的虛偽,在此地是毫無作用,
※※※
內心所感,用親情之考,一試便知,假也假不了,天眼如電,天耳如雷,何能遁隱呢!
。。。。。。。29
二十九、
問:修道的平常生活態度如何?
老母曰:
修道人,是用平常心,行平常之事,於生活上並不特殊,遇到難題,心裏不憂不懼,寬宏大量,談笑之中,問題便解決圓滿,
※※
乃是因為他寧願為了顧全大局,而犧牲小我,也因為,他能無私容忍,道義結交也。
快樂是人之所好,痛苦是人之所惡,可是他卻認為快樂以及痛苦,是由外緣影響,
由心裡反應出來的感受,所以他是「外緣動亂,心中不動」,
心裏面主人,有若泰山磐石一般,指揮千軍萬馬,毫不雜亂,篤定安祥,而萬事就緒。
※※
所以,「平常心」就是「道心」,把握其「常」,行持不亂,自然幽雅,不因外物而喜,不因外事而憂,
時機到來,就當仁不讓,
時機未至,則虛懷若谷,
※
食衣住行,適中就便,工作勤奮,取財有道,風花雪月,不聞不問,
有閒之時,乃是「靜定安慮得悟性,開卷有益學聖賢」,就有道而正焉,
如此而已,希望眾修效學也。
。。。。。。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