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
續…大道心德
瑤池金母 降
論:「人死,魂歸何處」
人既具有「生魂」、「覺魂」、「靈魂」之三魂,一旦三寸氣斷了之後,魂將歸於何處?
人死後,七七四十九天內,
其「生魂」在於靈桌。
「覺魂」則在基地。
「靈魂」則向地府報到。
在生行善者,到了地府,則可由接引尊者引昇天堂。
在生作惡者,其罪自擔,打落地獄受苦。
※
到此時始知無常已到,萬物帶不來,惟有罪孽隨身,追悔已莫及矣。
茲將在世行善與作惡者,死後其靈魂入地府之經過,其差別分述於后,以警世人。
頭七:亡魂到了惡狗村,惡狗如狼似虎之兇,作惡者心驚害怕不敢行,惡狗圍來,將惡魂吱得血淋淋,叫苦連天。
行善之善魂來到惡狗村,自有仙童來保護,惡狗低頭不敢哼,平平安安可以通過。
二七:亡魂到了鬼門關,守關判官對於在世作惡多端之惡魂絕對不容情,嚴加拷打,打得惡魂遍體麟傷,又有冤家債主一起隨來討債索冤。
行善之善魂到了鬼門關則受歡迎,平平安安過關而去。
三七:亡魂來到第一殿,在世作惡者,押到孽鏡台披枷戴鎖推入獄中受審。惡魂到此始悔恨,但時已晚矣。
行善之善魂到此受優待,可遊地府各部門,能看到戚友與親朋,及犯罪待審之情形。
四七:來到破錢山,要上破錢山甚是艱難辛苦,此破錢山乃是陽間世人迷信,燒來金銀紙錢,堆積而成山,實際上亡魂接到金銀紙錢亦無用處。
五七:亡魂來到望鄉台,望見家中孝男女披麻戴孝,六親眷屬盡在悲哀。到此時,始知陰陽遠隔,欲回家而不得回,悽惶痛哭也無用也。
六七:亡魂來到第六殿,卞城王乃命查簿官查亡魂在世之功與過,功過相抵後,尚有善功者准其超昇,惡者永沉地獄受苦。
七七:亡魂來到第七殿,泰山王就命武判查察亡魂在世是否多殺生靈,若在世持齋戎殺者,可減其刑。若一味好殺生靈,以享口腹者,罪加一等。
以上乃人死後,其亡魂在七七四十九天之中所應經過之路,願世之諸迷子信而修之,悟而行之。
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天母至尊降
論:「為人處世之道」
為人處世,首重道德,有道德者,品德清高,人人敬之。
修道者更為重要,若不重視道德,則不得入道門也。
為人必須清心寡慾,內心必存敬愛之心,外表必守禮貌之行,自能文質彬彬,身安神健,心靜性朗,善根可種,必受人之敬重也。
處世若能知足,自能常樂。蓋知足者,不貪不取,守己安份也。更能隱人之惡,揚人之善,自不結怨於人;既不結怨,自無仇敵,無憂無慮,心安理得,必享天年,長生不老也。
不知隱人之惡,一味以揭發他人之短為樂趣而拂理妄為,將危及其身;微則傷身,重則傷命;此乃不知隱人之惡之害也。
※
所以處世待人,應以隱惡揚善為本,自有人緣而得人和也。
有詩為證:
詩曰:
為人處世必謙和 知足無貪樂事多
隱惡揚善難結怨 心安理得德堪歌
。。。。。。。
※※
瑤池金母 降
論:「人身有九竅」
人有九竅:陽竅七,陰竅二。
即謂:耳、目、鼻各二竅,口一竅,下陰二竅,計有九竅,竅竅通心,故曰:人身有九竅也。
人身九竅,貪婪無厭,有華貴衣服可穿,就想居住高樓大廈。
身邊既有積蓄,就想愛美女嬌妻,所謂:富而思淫慾也。食有魚肉,出有車馬,可稱享陽世之福也。
※
但人心偏以物慾為重,不以功德為貴,勸其行善立功,則吝財如命,一毛不拔。步入風月場中,沉迷酒色,則揮金如土,一擲萬金,在所不惜。
※
勉其修心積德,則誹謗為迷信;誘其插足賭場,則呼么喝六,迷而忘返。精神隨歲月而消磨,性命由光陰而減少。
此乃人身九竅,被世間假景而蒙蔽。願我諸迷子,速速開竅,勤修功德,藉假修真,務使原靈光明,認清大道,庶免老母望兒之切。
有詩為證:
詩曰:
人身九竅本光明 一落凡塵認不清
貪慾難除迷假景 回頭大道邁前程
。。。。。。
※※※
太上王母 降
論:「天道傳於三教」
自盤古氏開天,經天皇氏、地皇氏、人皇氏,至伏羲氏始畫八卦以彰明乾坤之理,分別陰陽之氣。
男大當婚,以期傳宗接代,而生生不息。
至神農氏設官治事,始製作耒耜,教人民務農,種植五穀以維生。嚐百草以醫療人民疾病,始創中藥。
設立市廛,以通貨財,奠定商場之交易,漸開大道,使人民能得安居樂業,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。
所以神農氏乃農業之祖、醫藥之祖、商業之祖也。
及至有熊氏黃帝戰敗榆罔,誅殺蚩尤,而一統天下,創建中國神州,為中國開國之祖。
※
命大撓制定甲子,倉頡制造文字,伶倫制定律呂,隸首制定算數,歧伯作內經,創醫療之方。
黃帝妃螺祖養蠶治絲,以製衣裳,人民始有衣服可穿。
自此始有開物成務之道,宮室器用之製,所謂昇平盛世,擊壤謳歌者也。
※
然而上天有好生之德,固知從茲以下,人民眾多,良莠不齊,必有殺劫紛臨。
逞強稱霸,顛倒是非,黑白不分,君不君、臣不臣、父不父、子不子,均為爭名奪利,不顧道德。
若不以仁、義、禮、智、忠、孝、廉、節之八德以教之,導之以善,以啟發其性善,以防天下之亂,因而乃有天道之降於世者也。
※※
於是五老共議,
木公分靈轉生為李耳,
水精子分靈轉生為仲尼,
玄玄分靈轉生為釋迦,
設三教為道、儒、釋,以治天下,
或以「道」渡人,
或以「儒」治世,
或以「釋」化劫,此乃三教之由來也。
有詩為證:
詩曰:
三教原來同一家 好生之德本無差
先天大道開人性 啟發善根力有加
。。。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